Scroll Top

【繁星點點小講堂】喚青年駐足,再造地方文化

時間:2017/6/22 (四) 14:00-15:40 地點:麥仔簝獨立書店(雲林縣麥寮鄉中正路89號)
講師:耕山農創公司創辦人 邱星崴 照相、攝影:廖翊婷、吳佳螢 文字記錄:詹子萱
 
找到自己的樣貌
雲林和苗栗有什麼相似之處?我們都是以農業為主,被其他縣市的人認為是鄉下的地方。苗栗夾在新竹和台中的中間,想學這兩個縣市的規劃,卻學得四不像,蓋的建築常常變蚊子館。因為我們只想到模仿,沒有找尋自我價值。
語言跟生活息息相關,北部客家人有句俗諺:「耕山耕田」。形容我們跟山林和平相處,緊密相依。南部的客家人,例如美濃,就不是依山而活。一樣是客家人,但語言和文化不盡相同。所以,當你想做任何事之前,必須先了解自己,找尋適合的方式。
 
真實不討喜的真相
我不會說回鄉多好多好,然後要大家都返鄉,那是很不負責任的行為。很多人跑回鄉,開間店,然後沒多久就收店了,為什麼?這是因為,這裡雖然是你的故鄉,但是,你從沒有花時間做好功課,了解當地的文化或習慣。從歷史來看,現在說的浪漫台3線,以前是漢番線,俗稱死亡之線。這條線上閩南、客家、原住民多種族群居,如何與其他族群相處,一起共榮,就不是馬上可以做到的。任何地方都有其複雜的背景、豐富的故事,要自己去發掘。
 
正視「房間裡的大象」
吳濁流在他的著作《無花果》中提過這句話:「今天,十四庄的人民能夠和平地生活,任何村莊的田裡都有水流,有稻熟,山上有茶,生產很多的橘子,這些都是義民爺的陰德,如果沒有義民爺,恐怕不會有這樣的幸福日子過。」意思是景色是祖先留給我們的財富,而我們也有義務傳給我們的子孫。六福村旁有茶園,高爾夫球場離你家很近;在追求經濟的同時,我們到底犧牲了什麼?
 
社造=搞破壞?
很多人會將“都市的想像"加諸在鄉下。當你來到一個客家庄,卻從頭到尾講中文,不會客家話,怎麼能和當地人溝通呢?因為生態池和腳踏車步道很流行,所以就想幫地方建,但是,我們有天然的埤塘,腳踏車也是常見的交通工具,何必額外做呢?還有,在水圳上加蓋,結果要到河邊洗衣服像是練舉重(對,我們那邊還有人會去河邊洗衣服)。從外地人的角度看地方,有時會錯估居民的需求。社造是凝聚社區,針對需求,對症下藥,給地方農民另一個選擇!
 
給年輕人回家的路
我剛回來的時候,常常被問到,「你書讀這麼高,幹嘛要回來?」這裡的老人家對農村沒有希望,也比較難去改變他們,因為他們一生中所看見的就是農村的破產,以及他們的技藝和生活如何被工業化、都市化取代。他們要的是很實際的東西,而我們要做出成績給他們看,在這裡一樣有路可以走。我們要打開產業鏈,讓在地文化與產業結合,創造符合在地需求的新選擇給遊客和在地人,提供南庄更好的出路。
 
在地文化價值-體驗經濟
打工換宿,讓各國背包客落腳、品味山城美景與文化,讓他們成為在地人。也帶領旅人到鄰近各族群有合作的定點體驗生活,可能是農作物的產地,也可能是看祭典的旅行,但是,重要的是我們為了什麼而來?這個農作物與生態、與當地族群的關係?這個節慶、儀式是怎麼來的?這裡的慶典時間都很接近,是為什麼?與自然環境關係又為何?
我們做的工作是「包裝」這些既有的產業與文化,所謂的包裝不僅是把外表弄得漂漂亮亮,而是要賦予他深度、背後的故事,與整個環境的協和。
 
「文化是產業的前提,而產業是文化的載體。」
文化是實踐,我們如何將傳統手法賦予新生命?我們的招牌米鬆餅,以米磨成粉取代麵粉、以鴨間稻的鴨蛋取代雞蛋,我們用的都是在地農產品,吃進去的每一口都與當地產生關聯,多賣一個米鬆餅就可能多讓一塊田復耕!文化不是“教條”,而是像“北風與太陽”,運用扎實的田野調查和行動,開創各種可能,成為自己的競爭力。
 
SONY DSC     SONY DSC SONY DSC SONY DS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