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roll Top

和工藝一起生活

講師  河邊生活 陳明輝 負責人
文字記錄|陳柏祥  照片攝影|林孟瑭  時間地點|雲林斗六報導 2016.06.28
13923516_1088520864536626_1899086797126980800_o———————————————————————————–

| 第一個專門以推廣台灣工藝為主的民間平台 | 
河邊生活是台灣第一個以推廣台灣工藝為主的民間通路,在創辦之初遇到各種困難,例如品牌定位,
以及自己真正想要做什麼。後來他們回到源頭去思考,發現工藝必須回到生活,
這也是為什麼要叫做「河邊生活」的原因,讓手工藝繼續活在你我的生活當中。
 
| 除了會做之外,思考也很重要 | 
時代一直在前進,傳統工藝固然有其迷人以及值得保存與推廣的地方,但是除了傳承完整的工序、技術之外,
更重要的是得去思考:做這件作品要如何與生活產生連結?
河邊生活的負責人 – 陳明輝先生特別提到現在很多年輕的工藝師不稱自己是工藝師,而是工藝設計師,
因為他們不不僅會做,對他們來說更重要的是思考的過程,將現在生活模式的各種元素排列組合,
然後結合傳統工藝,產出新的設計與想法。而這些思考的過程,就是讓傳統工藝走回生活當中而不是前往藝術領域發展的方法。
 
| 產品賣不動,那就自己開通路 | 
「應該賣得動吧!一氣之下就決定自己開一個通路」陳明輝說,提及創立河邊生活這個通路的過程時,
他說到本來做了一個高規格的木頭公仔打算到國內最具文化性的通路賣,卻被對方打槍,
只因為這個在歐美國家是賤賣價格的木頭公仔,在臺灣會因為售價太高而賣不出去。
受這個結果打擊的陳明輝決定自己來賣,於是河邊生活就這麼誕生在台北一個約莫兩坪大小的地方,
這個通路也從台北轉移到高雄,又一路拓展據點從高雄、台中然後回到台北,這個過程當中也把書店、餐廳、咖啡廳等陸續拓展進來,
讓河邊生活不只是一個單純的工藝通路,更可以有其他的可能性。
不過就如同演講當中提到的現代工藝設計:大家都喜歡複合媒材,不過你得決定誰是主角。
 
| 培養消費者,從自己動手做開始 | 
透過身體的其他器官來感覺一項工藝,會對這項技藝產生更多的感覺,當理解不只是透過眼睛,
那將會讓這項工藝被理解得更深入,鑑賞力就在這樣的情況之下培養出來了。
所以河邊生活在各大通路做各種展覽與課程,就是為了讓工藝被更多人認識,
藉此培養更多懂得這些工藝美好之處的客人。而透過手做產興趣之後,就更有機會進一步來談這項工藝的文化層面與理解。
 
| 行銷:講真的故事 | 
文化脈絡一直都是一項工藝、一個產品的血脈,行銷一件產品的第一件事情就是找到這樣東西的文化脈絡是什麼,
找到這條脈絡之後再來就是材質,現在被用來創作的材質很多種,那到底要用什麼材質,還有為何要用這個,
而最重要的是要扣回去文化脈絡來思考,彼此之間的和諧程度。傳統工藝常用的是單一的媒材,而現代設計喜歡複合多種材質,
如何定調誰是主誰是輔,考驗工藝設計師的能力,當這些層面處理好之後,再來就是打樣,然後經過多次的修改才能進入市場,
但是現在往往都做出一個原型就進入市場,所以很少有很棒的產品能出現,而我們在文化脈絡處理、材質的選用、打樣等步驟裡我們會與工藝師接觸,
我們會大量的接觸到這些媒材,於是故事出現了,媒材的特質也掌握了,進入行銷就是最輕鬆的環節了!
 
| 回歸生活 | 
提到了很多文化行銷的手法、開發商品的方式,甚至分享了許多案例,不過陳明輝還是想傳達一件事情,
那就是工藝是活在生活當中,唯有接觸才會有機會去了解這些事情,透過體驗才能懂得其中的辛苦,
也就才能有更多更多的人懂工藝的美好之處,並且落實在生活當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