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煙裊裊,不絕如縷,北港因為朝天宮、五路財神等宗教信仰氛圍,凝聚了以工藝為主的宗教文創氣息。北港文創聚落的組成範圍廣大,包含北港工藝坊、北港春生活博物館、笨港文化藝術中心(田園藝廊)、賣台柑仔店等。
- 劉厝社區_釘出一片社區美畫
劉厝社區素有「土豆庄」之稱,花生從種植到加工,形成獨特且完整的產業文化,別具特色。社區中有一處金屬馬賽克牆創作「釘畫村」。由著名釘畫藝術家「胡達華」指導劉厝居民一起釘出社區美景。以農村再生和社區營造,創作在地特色地景,重新詮釋活力農村。
在「釘畫村」中最大一幅釘畫,長達5.2公尺、高2.6公尺、使用超過4千個鋁罐,不同於用油漆刷牆或噴漆的染色方式,而是利用社區居民親自蒐集各色舊鋁罐,再一刀一釘的鑲在牆上,環保兼具創意,體現了社區營造由下而上的概念,同時也讓老社區居民,重新找到活力,由藝術活動凝聚在地團結與土地認同感,
- 北港春生活博物館_創意木工手工皂
北港春前身為盛椿企業,從事原木商品逾八十年,現今結合在地,將工廠廠房以及傳統閩式三合院,轉型為創意木工DIY區,藝文展示區、農村體驗有機農園,並開設木工課程,北港春儼然是一處充滿活力的文創園區。
在純樸的鄉間小路中,一扇巨型迎賓木門,既顯眼又和諧,是由捷克籍藝術家「海大海」費時八個月完成的木雕作品;順著生態小河走,來到滿盈檜木香的接待館,最吸睛的是一幅巨大台灣早期牛車木輪。接待館內擺放著各色各樣木雕作品,在一處玻璃屋內的洗石地板上,放置了幾張東方古樸風格桌椅,靜謐的氛圍,現代與古代在北港春相互輝映!
- 振興戲院_戲曲的東西交流
為於北港老街的振興戲院建造於民國43年,當時電影風潮興起,戲院蓬勃發展,但當電視逐漸普及後,振興戲院不得已於民國五十九年結束營業,閒置30餘年。所幸郭獻玉先生買下振興戲院舊址重新整修,不只保留了當代流行的巴洛克建築裝飾語彙與戲院挑高空間,也留存二樓的電影放映孔及戲院的傳統撥放器材,讓來北港的旅客能夠回味當時的戲院面貌,看見台灣早期電影文化。一樓的空間更發展成了藝文平台,像與提琴製作師林殿威合作,打造「提琴音樂館」,且不定期舉辦展覽,除了讓遊客能看見戲院的舊文化,也能夠看見新的創意文化的展覽。
- 樂咖啡_財神廟裡喝咖啡
在北港著名的武德宮廟區裡,有著一間結合傳統與創意的文創咖啡店-樂咖啡。走進樂咖啡最先映入眼簾的是寫著「肅靜」、「法式甜點」、「拿鐵」與「義式咖啡」等的執事牌,另一旁的illy大紅展牆則是利用武財神的錢母小紅包所拼貼而成。此外,店內巧妙隔出展覽空間。財寶米、財寶箱、古燭台、上元燈籠跟宗教藝術相關的元素,都化身為樂咖啡店內展示的文物。
樂咖啡所提供的不只是杯咖啡,也傳遞傳統文化與創意結合的意識,看似衝突卻又完美,透過新的行銷方式讓民眾對傳統文化有新的想法與感知,若您下此有機會拜訪武德宮,別忘了留一杯咖啡的時間給它。
- 賣台柑仔店_兒時回憶趣味童玩
邁台柑仔店!詼諧的店名,象徵只賣台灣製造與台灣文創的店。負責人蔡享潤先生表示,要築一個夢,一個賣台文化的夢!要找一種精神,一種台灣香火的精神!將台灣文化的元素透過精緻的創意包裝、多元的故事行銷,融入到日常生活用品、紀念品與禮品等,讓更多人瞭解到台灣本身的美與意涵。
擺架上有許多關於傳統柑仔店的小玩物、零嘴以及將台灣傳統文化與創意結合的KUSO文創商品,使店內充滿著復古、有趣、搞笑與懷舊的氛圍,有機會來北港時不妨到邁台柑仔店尋寶吧!
- 北港溪鐵橋與女兒橋_新舊交接的世代
於2014年完工的女兒橋,造型新穎,由遠處眺望像是從北港溪底冒出的一條龍,巨大又壯觀,女兒橋的盡頭是北港溪鐵橋(又名復興鐵橋),建於1909年 (明治42年),是一座橫跨雲林北港與嘉義新港的鐵橋,由女兒橋上可以俯瞰到舊北港溪鐵橋,象徵新舊世代的交替。
女兒橋外型前衛,具有科技感,橋內有座椅與可以直視溪流的透明地面,向橋外俯瞰北港溪鐵橋與嘉南平原的風光,亦能欣賞一抹夕陽嬌紅的美景。此外,在橋上舉辦動態活動,如音樂會等,別有一番風味。在傳統工藝出名的北港鎮中,女兒橋是創新創意的代表,同時也是北港鎮的創新景點之一。
- 北港工藝坊_百年甕牆展工藝
許多民眾可能都知道北港朝天宮,但卻不知道中山路旁的小巷弄中隱藏了一個文創基地「北港工藝坊」。「北港工藝坊」位於北港鎮共和街2號,早年為雲林稅務局北港分局眷屬宿舍,2013年經由雲林縣政府整修後,成為一個充滿文藝氣息的場所。
北港工藝坊除了建築物保持良好外,周邊也保留了古早的面貌,像是具有百年歷史的甕牆、小巷弄的地板上鋪著彩繪的地磚等,都充滿著古老的味道。在工藝坊內則充滿著文藝氣息,常常舉辦各項展覽與DIY活動,像是周秀惠點布成金特展、施慶義米果雕特展、黃志偉臉書人生彩繪特展等,在北港工藝坊可以發現屬於北港的新亮點。